点击一下,解锁更多精彩小说
国变,钱铺生意一落千丈,不仅血本无归,还欠人两千吊钱。债主逼得紧,学生父子二人被迫逃了出来。先是在太原躲债,后来听人说北京有所学校,食宿免费,还有津贴,所以学生便在二十九年(1903)的时候到了京城,考上了学校的高等学堂,以至于今。”
孙元***点头,不再多说,免得他生疑。请他落座后,又看向他身侧的小伙子。
这位青年也是二十多岁的模样,面容甚是古奇,眼睛却是莹亮。这时从容站直身来,答道:“学生程潜,字颂云,湖南醴陵人,光绪八年(1882)出身,现在高等学堂三年级甲班就读。学生也是九岁入塾,十五岁补府试,十七岁考取秀才。庚子年间,见国势颓败,日就危亡,学生以为经史不能救国,便弃了举业。之前,学生曾随壬老(即王闿运)学习课艺,认识皙子师兄(即杨度)。恰好那时候他从***回来,便向我推荐了先生的学校。于是学生在二十八年(1902)秋北上,以后一直在高等学堂学习,受益匪浅!”
孙元起心想:看来,此人便是自己记忆中的程潜了。请他坐下后,又看向最后一位陌生的学生,想他便是那蒋志清了。
这蒋志清甚是年轻,身高和赵景行差仿佛。看上去眉清目秀,内蕴不露,偶尔眼睛一转,却是狡黠之态毕露。见孙元起看向自己,连忙面容一整,端谨地站起来:“学生蒋志清,尚未取字,浙江奉化人,光绪十三年(1887)出生。父亲早殁,由母亲抚养长大。幼年入塾,诵读经史,二十八年(1902)应奉化童子试落榜。不过因此得以见识万千世态,眼界大开,决心接受新式教育,进洋学堂。此时便听闻我校衣食全免,还有助学金;浙江前辈蔡鹤琴蔡先生、张菊生张先生也倍加推崇;再加上学生家庭生活窘迫,母亲紧衣缩食供我上学,于心不忍,便在二十九年(1903)初来到学校,现今就读于高等学堂一年级乙班。”
听闻蒋志清的奉化口音,加上他说是浙江奉化人,孙元起才明白为啥觉得此人面熟:这种神态,绝对很像荧幕上的委员长!不过委员长名中正,字介石,并不叫“蒋志清”。
既然都是奉化人,同姓蒋,还有些神似委员长,难道他们之间有啥血缘关系?委员长和太祖差不多大,想来现在也有十几岁了吧。想到这里,孙元起试探着问:“你们奉化姓蒋的多么?”
没想到校长会问他这个问题,蒋志清一愣,然后急忙答道:“奉化姓蒋的并不多,多数都聚居在溪口。”
“那,你们家族有没有叫蒋中正,字介石的少年?”
蒋志清想了半晌,摇摇头:“没有,我们家族没有叫蒋中正、字介石的。怎么,先生您认识他?”
“不不不。”孙元起心想,我倒是认识委员长,可荧幕上的委员长和现在的蒋中正,能划等号么?当下叮嘱道,“我只是听说有这么个人,据说天资聪颖,是个好苗子。志清,如果你以后发现你们奉化这么个人,记得让他来北京找我啊!”
如果能改造好委员长,是不是以后的内战会少些?见面之后,委员长幡然醒悟,弃武习文,从事科学研究也说不定呢!孙元起如是想到。
等赵景行介绍完毕,孙元起道:“正如你们所想,你们四人被选取为我校第一批公费留日学生,将于年底启程,进入东京振武学校学习,成绩优异者保送***陆军士官学校。在这里,先恭贺你们入围,并预祝路途顺利,学业有成!”
虽然学生们早就料到这个结果,不过现在得到校长亲口确认,心里还是喜不自禁,嘴上却逊让道:
“谢谢先生!”
“谢谢栽培!”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