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一下,解锁更多精彩小说
时有三位富商陶元、沈万、石苏有感于教育衰落,想回报社会,于是捐银一万两,买下云麓山一原高官的别院,又购买了附近的几百亩土地进行了扩建,并赠良田五百顷作为校产,建成了书院,取名“思圣”。在三位富商的带动下,又有七位富商和退休的官员捐银一万两,增建房屋,添置书籍,延请名师,规模日益扩大。”
“随着各地动乱日益严重,南阳还算平静的生活成了许多人移居的首选地,大量移民从四面八方迁来,其中很多都是富贵之家举族而来,人口增多带来了新的繁荣,也为书院带来了新的生源,书院日益昌盛。”
“书院的体制不同于官学,受官府管制比较少,办学比较自由。捐助的富商和名流组成了书院的院董会,只负责筹款和选聘有名望的人担任院长,并不管具体事务,院长有较大的自主权。”
“自五年前聘请了当世国学大师董舒为院长以后,他大力推行兼容并包、有教无类的办学理念,利用丰厚的待遇吸引了一批国学大师加入书院,也给品学兼优的贫寒子弟发放助学奖励,一时间名师荟萃,人才聚集,使书院声名远播全国,各地的学子纷纷来校就学。”
“目前书院有教师八十多人,学生四百多人,加上各类辅助人员,总计有七百多人。”
“书院学生分学士和博士两个等级,两年通识学习毕业可被授予学士,第三年分经、史、文、法四科,跟随导师学习毕业可被授予博士,那就代表着在某一方面达到精通的境界!有能力的人也可以选择多科,只要通过可被授予多科博士,那可是学霸,代表着荣耀啊!”
“最有趣的是,书院后门附近的商业也兴盛起来。商人逐利,为了服务书院师生,各种书店、饭馆、小商店在离书院后门不远的地方建立起来,形成了学生一条街,倒也成为一道风景,时常也有南阳城的居民来此游览。虽然有比较古板的老师诟病商业气氛太浓影响学生学习,但院长还是本着有利于学生生活的思想没有反对,这条可能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学生街就生存下来,而且有越来越热闹的趋势。”
梁姓青年讲的比较详细,李云听得津津有味,算是普及了一下书院的知识,对书院也更加期待了。
离开茶馆,李云略逛了下,兴致已尽,就会客栈休息。刚进入客栈,就听结账柜台有人吵闹。他循声看去,只见一名三十岁左右的人在和老板争执。老板对那人说:“你已经欠了三天房费了,明天再不交钱,就赶快搬走!我开的是客栈,可不是收容院!没钱你可以去露天睡,反正现在天又不冷,何必赖在我这里?”那人低声说:“你看我只是暂时没钱,我的朋友已经回乡,马上就会回来,到时候就可以交房费了!”老板不耐烦地说:“这话你已经说了多少遍了?我耳朵听的都要起茧子了!你看看你,从住单间,到住四人间,到住十几人的大通铺,也没见人来,你还生病,你还是早点走吧,省的病死在我这里,我还得出钱埋人!”那人看老板这样绝情,不由长叹一声:“运去英雄不自由!难道我管风就一事无成,潦倒一生吗?”声音凄怆。
李云在边上听了一会,大致明白了事情的始末,看这人虽然潦倒生病的样子,但身体挺直,并没有卑躬屈膝的样子,不禁好奇,特别是他最后一句感叹颇让李云觉得同情。他想了一下,走向前去,对老板说:“老板不要逼他了!他欠你多少钱?我替他交了!”老板正觉得亏大了,突然听有人这么说,如听仙乐,忙说:“也不多,前后加起来也就二两银子!”李云拿出钱给老板,又预付了三天的房租,老板乐颠颠地收了钱。
李云请那人到桌边坐下,点了酒菜,两人边吃边聊。那人拱手谢道:“多谢兄台高义!在下管风,东部青州人,和朋友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