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一下,解锁更多精彩小说
不过真当他就没有办法吗?
联想到儒家的时候,他就想到了一个儒家的一个现状。
春秋战国,国家众多,势力分割。
随之而来的就是诸子百家,百家学说,纷争天下,各家学说的代表人物游说诸国,希望君王奉行他们的学说理念。
一直以来,争斗最凶的从来不是什么帝王更迭,改朝换代,而是学术。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
大秦一统,法家气盛。
大汉横立,独尊儒术。
经历大汉四百载,天下儒学盛行,儒道大尊,奠定孔圣之名。
当年的百家学说,大多黯淡。
可这样就结束了吗?
道家学说在汉朝初期衍生的黄老之学,魏晋时期的玄学,这些都无时无刻诉说着这场学术之争尚未结束。
而且儒家虽然地位稳固,但也常有推陈出新。
唐代经学,宋明理学,陆王心学,这些都是后世一直争论的东西。
“既然圣人诚心邀请,那我再推脱也不好。”
清灵圣人点了点头,“出题吧!”
“圣人以为格物致知与知行合一,那个更正确?”
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这是极早时期的儒学思想,也是历朝历代都有争论的事情。
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的具体内容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
“天理”主要是指仁、义、礼、智等封建道德,“人伦”、“圣言”、“事故”则是天理的阐发应用。
先明白道理,然后再去行动。。
宋代的朱熹便是极力坚持这一点,而朱熹在文道上的地位自然不用多说,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对于后来的三朝都有极深的影响。
知行合一,明代的王阳明心学中一大重要观点。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
究竟是知先行后,还是知行合一,这个问题可是至今都没有结果。
就好比我们学习,我们总是先学到知识,然后再去解题。
这样自然没有错,但如果先知后行理解为先立下目标,然后再去行动呢?
很多人立下flag,但是并不会去做到,这种事情生活中比比皆是,这个时候知行合一就相对更加正确了。
当然这些话题有些远了,毕竟自己也是脑子晕晕的。
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在《礼记·大学》中也没有后续的解释,“格物致知”的真正意涵,已是儒学思想史上的千古之谜。
齐柒七看着眼前的清灵圣人,他倒是想要看看,这位圣人究竟有什么高见,毕竟是一位圣人,怎么说也不至于没有一点见解。
清灵圣人此刻眉头紧锁,不断的思考这这两个词。
良久,清灵圣人缓缓的将眉头舒展。
“你的问题,老夫无解,格物致知无错,知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