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电子书

首页 书库 全本 排行 记录
第一百八十一章 汽笛时代 (2/3)

点击一下,解锁更多精彩小说

要用的民力不计其数,所用钢铁也数之不清。遇山开路,遇水搭桥,从北京直通南京,这条线路成为了新国的第一条铁路线。当然与隋炀帝的京杭大运河不同的是,现如今的新国发展迅速,科技发达,而且国库充盈也无内忧外患,故此在陆家依旧十分高的薪酬之下,大家非但不是怨声载道,反而民声鼎沸,纷纷期盼着这一壮举的建成,为铁路修建付出着自己的贡献。大家都想看看到底这是什么样的新鲜事物,而陆家又会带给国民什么样的欣喜。民心已变,自然不可同日而语,这把修建之初的一些大臣提出的疑虑和顾忌纷纷击碎。

铁路的架设并非一朝一夕之功,纵然是对于新国这样国富民强的国家亦是如此,因为科技的限制导致生产力和工作效率并不是那么给力。工程每日都有卓越的进度,虽然慢但对其他国家来说这已经如同惊为天人之举了。

除了修铁路这件大事儿,陆炳还对调了几个军区的首脑人物,比如李祥被派往西南军区,而魏和则是到了北疆,南疆由汤克宽带领,俞大猷总领海疆防御和内河防御。韩素发因为身体不适,告病还乡暂时在家调养,故此俞大猷才把内河防务工作给肩负了起来。现如今的长江黄河,不光可做军事防御,更因有了蒸汽船的缘故,故此可以逆水行舟,为通商的水路提供了选择性。水路运输,所需人手最少,承载却是最多的。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事情也没有尽善尽美的,水路运输时间较长速度较慢这是很大的缺点。况且要想做通商往来,走大船就必须修缮河道,防止船搁浅和触礁。这个工程从新国三年就开始了,目的并非是河道水路运通。而是为了方便百姓灌溉,防洪防涝,便于日后行军之用。但现在多了通商的附加条件,也无非是一举多得带来了额外的利润罢了。当然如此一来对俞大猷的工作有了一定的减轻,因为内河经商通商。所防务归河道衙门管理,所以除了在内河范围内的江河湖泊演练兵马外,河道的治安问题就不用俞大猷操心了。

唯一没有变动位置的就是齐书海,齐书海与江炁秘密完婚,并没有做什么声张,虽然陆炳对江炁进行了加封。不过齐书海也没让陆炳难做,更没让外甥陆绎难堪,只是秘密完婚低调行事。新国官员最多六年一调任,防止拉帮结派或者形成势力,从而妨碍法纪公证。当然这更让官员互相调配有了多地管理的经验。更好更全面的掌握如何处理政务的方法,大部分人调任后要么平级要么略升也算是好事儿一件。

自建国以来,大多政场官员都经历过调任,去异地走马上任,然后新官上任三把火大干一场。但军区皆在陆炳的亲枝近派手中,从未有过调动,除非是卸任,否则别人以为他们就是封疆大吏长治于当地了呢。故此陆炳此番调换个军区的总领官员。不可不谓震撼官场,堪称为这一年的一件大事。

调军区并非是陆炳对这些封疆大吏,带兵众臣的不信任。而是人性使然,总爱有归附上司者,而作为军区的最高统帅,也会有自己的亲枝近派,久了久之就会形成积弊。故此陆炳把他们来回调调,于军中风气有益。更为后辈提供了先例,因为后辈掌管军区的重臣不一定如同自己一般和他们是生死兄弟了。国人依然有循规蹈矩的习惯,所以陆炳必先立下前例。方便后人经营。对此,军中几位大佬倒是没什么太大的意见。

如此调换对防务和军务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现如今的边疆稳定,而且已经经营多年,不似建国之初的时候需要想的那般万全,军中事务也逐步健全。这里风土人情如何,气候如何,军需营建谁来负责,在哪里演戏练兵,等等等等都有明文记载和专人负责,若是主将非得事无巨细的全都管了,离了他就不行,那不是勤奋负责,那才是真正的失败。陆炳一直有个观点,那就是统帅是管将的,有大局观然后选任将领,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