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电子书

首页 书库 全本 排行 记录
第二百二十七章 朱熹来了 (2/3)

点击一下,解锁更多精彩小说

彭勤方熟练地用酒精消毒的当口,朱熹就盯上了那些铮亮的银针。朱熹因为脚疾,隔三岔五就要针灸,但眼前彭大夫这种银针见所未见,只见那最细的银针比头发丝还细,这么细的针能够扎得进皮肉吗?银针的尾端粗了不少,还带有螺纹,朱熹一时有些好奇。

彭勤方这时候颇为紧张,论起针灸,彭勤方临床经验毕竟算不得丰富,前世的时候除了自己给自己针灸,给别人针灸的次数有限得很,享受过彭氏针灸的人加起来一只手都数得过来。不过穿越来高雄特区之后,面对的病人太多,病人哪有挑剔的权利!彭勤方这个二把刀针灸师终于有了大把的练手针灸机会,一段时间以来,针灸的手法真正是大有长进。

可今天面对的是自己的偶像,万一这一针扎下去,扎出来什么毛病,那就糟啦!所以,彭勤方此刻的手有点发抖,背上有点直冒冷汗。抬眼一看,朱熹的气场还是那么强大,直让人感觉心虚呀。

不过,按照茅特首和老丘的建议,这针灸的活儿还得自己亲自来,否则的话,彭勤方真要请俞太医来代劳了。

老彭心中念叨了一声“什么名人!不过是一个人名罢了!”,随即吞了一口唾沫,强自稳定心神,然后一甩手,终于感觉好了点。

接下来,让护士扒开朱熹的衣服,老彭开始针灸。

认穴,扎针,轻轻地捻动银针,老彭进入了忘我状态。

在陆九渊眼里,老彭这会儿根本就是在展现娴熟的针灸绝艺,眼中冒着崇拜的星星,一边安抚式地问朱熹:

“元晦兄,感觉如何?不痛吧?”

朱熹这会儿却一直在想那细细的银针是如何扎进自己的身体中的,口中只是机械地回答道:

“还好,还好!嗯,好!”

那细细的银针在皮肉上摇摇晃晃,朱熹看得有些痴了。

针灸好不容易结束,朱熹感觉一阵舒畅,口中忍不住便问:

“彭大夫,这银针是银做的么?怎能做得如此之细?”

老彭心说,朱熹这就在“格物”了吗?

老彭拿起那根最细的银针,微笑道:

“元晦先生,这并非银做的,乃是不锈钢所制,我哈唐国的银针大多如此,不用银,而是用不锈钢。这不锈钢无论强度刚性韧性都很不错,还不生锈,是以用来制作银针。若是用银制作银针,万不能制作成如此之细,那样的话,用于针灸多有不便。”

“哦,原来如此!我今日随象山参观特区,见识了诸多新奇之事,呵呵,本该见怪不怪,不过这不锈钢的确奇特,未知我大宋何时能造出这种不锈钢来?”由陆九渊领着,今日一路看了玻璃制造、炼钢、肥皂制作、蒸汽机,诸如此类,朱熹大感震撼。

“这个---,这个嘛,不太好说,快则三五年慢则十五六年,总是能造出不锈钢来的,这不锈钢吧,先要有镍,要有铬,然后才能炼成不锈钢。”

“镍?铬?是不是与锌锰一般的神奇金属?”

看看!朱熹老先生的格物兴趣上来了吧!不枉人家说朱熹是沈括、苏颂的粉丝啊。

事实上,朱熹还真算得上一个科学发烧友,四十一岁的时候,朱熹曾要求弟子在夏至日测量日影,以确定“地中”,看看,朱熹在搞天文学试验呢。四十五岁的时候,朱熹迷上了沈括的《梦溪笔谈》,并运用其中的天文学思想解释日食、月食问题,后来又运用其中的思想讨论日月运行轨道等问题。这还不算,他还要求弟子编撰《星经》,编校《步天歌》。五十八岁时,朱熹开始研究著名天文学家苏颂的《新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