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一下,解锁更多精彩小说
轻人道道多,指不定还能为扶家带来一本万利的营生。
有扶归领着转了一圈,茅庚最终选了溪流下游的一处地方,这里离扶国锡的屋舍不到两里的路程,站在扶家屋前居高临下可以随时留意到此处,有事便可互相呼应。扶家边上那处溪流在中途汇集了另一道溪流,流到此处,水流丰沛了许多。茅庚把新工坊的地址,就选在溪流落差最大的一段,这时代,水力是最好的动力,没有不好好利用的道理。
茅庚设计的竹楼采用架空设计,后世没有少去民俗村之类的旅游景点,傣家的竹楼设计很有特色,借鉴过来就是。不过茅庚没有将架空层设计得那么高,离地也就是六七十公分的样子,隔绝地气就好,这样免了做地平,又不需要使用木材作为承重构件。先以大楠竹作为主承载构件,建好框架,然后一点一点像编竹排一样,留出门窗过道,铺上竹排,盖上茅草,三天时间就搭上了五间简陋的竹屋。
搭起这五间竹屋,木匠谭成竹一家出了大力。在这个钉子匮乏、特别是根本没有射钉射钉机的年代,木匠只能用榫接方式将竹木连接固定起来,手艺精湛的木匠能将榫接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以茅庚观察,谭成竹在这方面有着特别的天赋,但见他随意地削出一个榫头,再在另一支竹子上掏出一个榫舌,榫头榫舌一合,啪的一声,两支竹筒就严丝合缝地连到了一起。谭成竹的两个儿子也很争气,一个力大,一个手巧,关键是舍得吃苦,看样子都能继承乃父的手艺。
扶国锡一家和谭修竹一家男女老少都动员起来,在赶制蜡纸。茅庚只是示范了一次蜡纸的制法,谭修竹就掌握了个中诀窍,而且事后经谭修竹制出的蜡纸,比茅庚所制还要更好上一筹。
茅庚感叹,谭家兄弟在手艺方面都是了不得的天才。
到了第四天,茅庚这里又增加了一个铁匠,这个铁匠姓黄,是谭成竹的妻弟,也是安化这边的人。茅庚试了试,这人手艺一般,不过胜在有一身蛮力,人又可靠,这年头铁匠也是稀缺人才,茅庚当然也没有推掉的理由。对于黄铁匠,茅庚派给他的第一个任务是打制一个圆锯片,茅庚的计划,是要上马水力圆锯机和水力车床,当然这两样水力机械只限于对付竹木,但这是茅庚确保油印机做成精品的保障设备。
于是,茅庚一边开始试烧焦炭,一边开始试制第二代油印机。
过了两天,扶家老四扶国钢又带了两个人过来帮忙,据扶国钢所说,蜡纸刻印的订单又增加了七十多套,只因《白溪学刊》和改版的《新化学刊》流传了出去,康老事迹和神奇的蜡纸刻印一下子在别的地方也出了名,安化、益阳自不待言,连桂阳那边也有敏锐的商人闻风而动,跑来新化直接按图索骥,找到学刊长篇累牍褒扬的原创发明家康老,要买这神奇的蜡纸刻印器具。
康老很忙,也不管这些俗事,自然又是扶国铁接待,扶国铁一看有人上门求购,当然要坐地起价,这次不是官方采购,一成的商税是免不了的,扶国铁麻着胆子将价格涨到了十二贯,不料竟然无一买家还价,这让扶国铁大为后悔,早知道直接涨到十五贯多好,一下子少赚两百贯,不禁大为肉痛不已。
照这样下去,只怕接下来的订单决不会少,于是扶国钢前来支援茅庚,照扶国铁的意思,务要尽早推出第二代高档油印机,那时他便可以名正言顺将价格涨到十五贯了。
不过在茅庚眼里,扶国钢这次带来的,关于新订单和涨价的好消息倒在其次,扶国钢这一次,还带来了灰黑色的发光石头样品和烧不透的黑炭,基本上可以确认,灰黑色的发光石头就是锑矿石,烧不透的黑炭就是石墨,尤其是石墨,简直让茅庚大喜过望。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