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一下,解锁更多精彩小说
时光如白驹过隙,一晃眼就到了淳熙十七年的年底。
在这一年里,大宋有了明显的中兴迹象,赵眘坐在皇帝宝座上,随着各种令人振奋的消息不断传来,赵眘又燃起了年轻时候的那种豪情。
本来赵眘在淳熙十五年就萌生了禅位当太上皇的意思,原因是眼看北伐无望,一年又一年的勤政换来的依然还是一个守成的局面,这样的日子久了,年纪一大,来日无多,也就越来越灰心,越来越厌倦日复一日的重复上朝下朝,有道是哀莫大于心死,大抵就是赵眘那时候的心境。曾几何时,赵眘真的准备找个适当的时机,干脆交班给儿子赵惇算了。
不过,每一个时代总有不世出的英才涌现,就在淳熙十五年,冥冥中好像是上天的安排,让茅庚给大宋带来了一份惊喜,然后,大宋忽然之间就显示出了勃勃生机,在短短一两年间,一个一个奇迹涌现,让赵眘有点目不暇接。而今,赵眘可以断定,即便不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北伐成功,在大宋下一任皇帝手上也一定会收回中原故土,甚至,届时顺带收回被石敬瑭出卖的燕云十六州,也无须感到奇怪。
如果说,此前大宋对金兵还十分忌惮的话,那么,在茅庚发明了火炮之后,局势就发生了变化,所谓“攻守易势”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吧,自从有了威力惊人的火炮,大宋便隐然从军事劣势转为了军事优势。而随着火枪的问世和逐步装备军中,可以毫不讳言,在军力上全面压倒金兵只是时间问题。
如果说取下台湾是在海上攻略上跨出了一大步的话,那么,在占据吕宋这个大岛之后,赵眘就意识到,这个世界原来是蕴藏着巨大的机会的。而且,从道义上看,相较于那些还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部落,大宋的文明领先程度的确可以称得上高山仰止,拿报纸上时髦的话来说,大宋有责任领导未开化的原住民走向文明。从这一点来看,大宋完全是师出有名,吊民伐罪,救民于水火,此之谓也。
由此看来,即使从大义的角度,大宋在取下吕宋之后,若真像那些迂腐之人建议的那样退兵,放任吕宋土著自生自灭,那绝对是不负责任之举。大宋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文明大国,是决不能干这种始乱终弃的行径的。
但问题又来了,对于吕宋采取什么样的治理办法,显然值得斟酌。如果在以前,不用说,多半还是羁縻的那一套,就连琼州那里,至今还是那么个状态,凡是黎族所居,一概都沿用羁縻那一套自治之策。不过,台湾在一年半时间就基本上完成了传统意义上的改土归流,这显然值得借鉴。当然,最闪亮的还是高雄特区,这个“特区”取得的成果实在是十分特别,十分耀目,以至于在赵眘的心目中,有了一种假设,要是多有几个这样的特区,那大宋又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呢!
特区在这一年半里,消化了两万五千厢军,为朝廷省了两百多万贯养厢军的军费,而且这是长期效应,以后每一年都能节省下一百五十万贯军费。至于减少厢军会不会影响大宋抗衡金兵的总体军力,这一点当然无须杞人忧天,大炮和火枪在这个时代就是无敌的存在,如今在大宋军中已经陆续装备了上百门大炮,以及上千支火枪,而且岳琚已经调回临安,指挥火器卓有成效的指挥官陈玉杰也随军到了临安,相信随着时间的演进,大宋的火器部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凭借这么一批批精兵强将,就只要等某一个合适的时机到来了,那时便能一举扫灭金兵。既然如今走的是精兵之路,大宋那些靡费军饷的厢军还可以继续裁撤。
除了在军器上的贡献,特区对于国库的贡献也令人惊喜。
朝廷的水泥生产盈利惊人,在产量一再攀升的情况下,特区水泥的生产产量达到了十七万吨,一吨水泥价格十五贯,营收达到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