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电子书

首页 书库 全本 排行 记录
第42章 我不卖苦力 (2/3)

点击一下,解锁更多精彩小说

我俩不喝。”刘草根满脸不高兴,“我说小程,有事你就直说,怎么能这么破费呢!”

“真不喝?”程自强故意逗了一句。

“不喝。“

“那我就拧走啦。”程自强拧起两瓶酒转身要走。

刘草根没想到程自强是这么大方的一个人。他嘴里在抱怨,心里却狠狠地点了个赞:“呵呵呵,好啦好啦。来吧,咱喝。”

“这就对了嘛。”程自强复又坐到床边,打开一斤康州大曲,又把装花生米的塑料袋封口一把撕开,说道:“刘哥,张哥,这酒,我是请教山脊那边小煤窑情况的。给我说说吧?”

“好,咱边喝边说。”

刘草根和张平安一边与程自强举杯喝着酒,一边说起了康州一矿周边小煤窑的情况和他在小煤窑里干活的情况。

山脊谷底的那个地方,当地人叫做炭场沟,如今聚集着十八个小煤矿。由于每个小煤矿每年挖出的煤在一万吨以上十万吨以下,且运煤、通风、行人的井筒大部分是俗称“独眼龙”的一条石硐,大家就习惯性地把这些小煤矿叫做“小煤窑”。

据说八十年代初期,国家就对煤炭资源管理实行放开政策。资源量大的矿山,由像康州矿务局一样的国家大企业开采;稍大一点的由集体社、队开采;其他资源量少、国家划不来投资开采的,允许私人挖井开采。一时间全国上下出现了大家一起办煤矿的局面,大型矿务局办煤矿,政府乡镇办煤矿,劳改农场办煤矿,当地驻军办煤矿,农民也参与办煤矿等等。

炭场沟的小煤窑,八十年代中期只有两家,一家由草煤村村民小组集体开办,另一家由草煤乡政府牵头开办。近水楼台先得月。当时他们的想法是:这地方是我们村和我们乡的地盘,就地建一个煤矿,挖到煤就是我们村民的福利。

这两家小煤窑办起后,正赶上了康州县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时期,那时整个的煤炭供不应求。乡镇企业对煤炭的需求,很难从康州矿务局所属的几个大煤矿得到满足,便只好求助于这两家小煤窑。他们都派人驻到这两家小煤窑井口等着要煤。

在这种形势下,这两家小煤窑的生意意外地红火。

这让周围的乡镇和村子都感到眼红。后来,稍微有能耐的人都想着开矿。他们背景复杂,关系深厚,或有政府的人参股,或有大企业的领导在后撑腰。炭场沟的小煤窑,就如雨后春笋般地遍地开花,非法运营的私人小煤窑占据着相当大的一部分比例。

遍地开花的小煤窑成了康州一矿的噩梦。大型煤田被分割成许多小煤矿,煤炭资源的“有序开采”遭到破坏,安全隐患大量存在。许多小煤窑生产水平不高,他们见煤就挖,回采率普遍不到百分之五十,资源浪费严重。他们对本属一矿的煤炭资源,超深越界开采,疯狂盗采。一矿现有的每个采区都产生了大面积破坏,造成许多巷道报废。

为了争夺矿产资源,窑与窑之间经常是井井相通,打架斗殴的情形经常发生。

小煤窑的安全生产投入严重不足,只要在岩石里打下的井硐里发现了煤,他们就通过爆破后往地面运。

在低成本生产的基础上,康州县域的煤炭产量不断增加、库存增加、生产严重过剩。由于小煤窑生产出来的煤炭成本十分低廉,他们甚至以低于大矿吨煤几十块甚至上百块的价格销售煤炭,仍然赚取可观的利润。

在地方利益纠葛下的康州矿务局,却因煤炭价格下滑受到强烈冲击,很多售出去的煤都收不回款。现在一矿经营举步维艰,矿工生存状态更加恶化。

刘草根咂巴了几下嘴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