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电子书

首页 书库 全本 排行 记录
第62章 继续北上 (2/3)

点击一下,解锁更多精彩小说

佳。

哈尔滨这个城市,穆小恩以前因为出差去过几次,但因为都是公干,所以每次都是来去匆匆,没能久驻,没来得及静下心来细细欣赏传说中具有浓郁异国风情的哈尔滨美女。此事一直比较遗憾。虽说没有像有的男生那样买一罐咖啡坐在中央大街一看就看上一天,但对哈尔滨美女大致也有些印象。

哈尔滨美女和哈尔滨的冰雕一样是哈尔滨的名片,那种有别于江南美女婉约、妍美的张扬之美有一种摧毁男人理性的魅力。而当这些美女成群结队时,会对男人形成某种让他们又恨又爱的压力。哈尔滨城中心有个中央大街,那儿是美女的海洋,每到傍晚整条街巷都会如潮水般涌动着各色美女,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不仅是男人,连女人也愿意看那涌动的花潮。

在夏天,哈尔滨的女生最喜欢穿那种吊带装,各种“吊带”花样繁多,有一边一根带子的、也两根和交错着几根带子的、还有在脖子上绕一圈的、肚兜式的,还有那些脆不要吊带,露肩或脐的衣服更是司空见惯。

这些衣服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将哈尔滨美女们的腰身拿捏得恰到好处,让她们一举手一投足便显婀娜多姿、风情万种。

既然老王愿意招待,穆小恩不妨暂时搁下成都之行,去哈尔滨看美女,吃得莫利鱼,外出旅行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花钱而达到看美景、吃美食、观美女的目的,能达到这种境界给个居委会主任都不换。

得莫利鱼不是一种鱼,是一道菜名。原料:草鱼、青鱼或鲤鱼一条,豆腐一块,粉条一把,五花肉数片,大白菜、香菇、土豆若干;配料:辣椒、葱、姜、蒜若干;调料:不详。食后感受:七七八八种香融为一体,用一个字形容——香!以穆小恩的经验,即使不喜淡水鱼的大连人也有许多好吃这一口,包括在下一个。

“得莫利”,有人说是俄语,有人说是满语“渡口”的音译,实情不详。在大连,有一种被称之为“大锅炖河鱼”的做法跟这个得莫利炖鱼的做法有些相似。不过以穆小恩的经验看,大连的“大锅炖河鱼”与哈尔滨的“得莫利鱼”相比实在是有失地道,那情形就像名模坎贝尔来到了蘑菇屯,怎么看也不像超级大美女。

火车是在下午4点多才到达的,虽说是中国的北端,虽说已是下午时分,但8月的哈尔滨还是有些燥热,看样子气温也在27度左右。

穆小恩刚下火车,忽然下起了一阵小雨,空气一下变得凉爽惬意了许多。穆小恩给王经理打电话,他说有点事,可能会晚点,让穆小恩稍等一下,穆小恩在火车站边找了家小饭馆,要了瓶哈啤和两碟小菜,边慢慢地喝啤酒,边欣赏哈尔滨的城市街景。

哈尔滨火车站位于繁华热闹的南岗区,传说中以红肠和大列巴(一种哈尔滨大面包,味微酸,有啤酒味)而闻名的秋林商厦、某伟人当年住过的寓所等老建筑都在这儿附近。这里建筑多是当年的俄式风格。

有人说哈尔滨是个混血之城,如果从城市建筑风格来说,这种说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早期哈尔滨的建筑多是由俄国人建起来的,所以哈尔滨的建筑风格与国内的其他城市迥然不同,有俄式的,有欧式的,日式的,当然也有中式的,一些建筑都是外国旧电影才能看尖顶彩色的欧式风格建筑。

据说哈尔滨官方也想对这些老建筑进行相应的市容改造,可是被上面否决了,要保持历史原貌(本人很赞同这个决定)。因此,哈尔滨的市容与深圳、厦门等后建城市相比多少显得调子比较灰黑,街道也显得有些零乱,不象有些北方新建城市那样宽阔笔直,个别新建的高楼大厦,因为没有形成规模,与这些老建筑放在一起略显呆板,像一个没入门画家的习作。虽说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