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一下,解锁更多精彩小说
子,他头戴斗笠、背剑在后、腰系养剑葫,深吸一口气,单独御风去往彩衣国。
故地重游。第一次充满了阴煞气息,宛如一处人烟罕至的鬼蜮之地,第二次就变得山清水秀,再无半点煞气。如今这次,山水灵气好像稀薄了许多,所幸熟悉的老宅依旧在,还是有两尊石狮子镇守大门,依旧悬挂了春联,张贴了两幅彩绘门神。
在这个夕阳西下的黄昏里,陈平安扶了扶斗笠,抬起手,停了许久,才轻轻敲门。
开门之人不是那个熟悉的老嬷嬷,而是杨晃,身边跟着妻子莺莺。
陈平安抬手按下斗笠,杨晃刚要说话,给莺莺立即攥住袖子,他便没有开口言语。
陈平安很快摘下斗笠,笑道:“杨大哥,嫂夫人,好久不见。”
进了屋子,陈平安自然而然关上门,转过身后,轻声道:“这些年出了趟远门,很远,刚回。”
杨晃叹了口气,点头道:“难怪。”
莺莺一脚重重踩在开口还不如闭嘴的丈夫脚背上,而后笑道:“我去拿酒,你们先喝着,再帮你们烧几个佐酒菜。”
陈平安笑道:“如果不介意,我来烧菜好了,我厨艺还可以的。”
杨晃大笑道:“哪有这样的道理,信不过你嫂子的厨艺?”
莺莺又是悄悄一脚,这一次还用脚尖重重一蹍,杨晃就知道自己又说错话了。
一个外乡人,一个伥鬼,一个女鬼,主客三位一起到了灶房。
陈平安熟门熟路,开始生火。熟悉的小板凳,熟悉的吹火竹筒。莺莺去拿了几壶存了一年又一年的自酿酒水,杨晃不好自己先喝上,闲着没事,就站在灶房门口。挨了妻子两脚过后,他就不知道该如何开口了。
陈平安坐在小板凳上,手持吹火筒,转头问道:“杨大哥,老嬷嬷是什么时候走的?”
杨晃说道:“好些年了。不过还好,除了惦念你怎么总也不来,没什么牵挂。走之前还叮嘱我和莺莺,不要忘记年年酿酒,怕你哪天来了喝不够。”
陈平安说道:“那我回去的时候多带些酒水。”
杨晃犹豫了一下,才道:“别多想,都还好。”
陈平安点点头,突然站起身,歉意道:“还是让嫂子烧菜吧,我去老嬷嬷坟上敬香。”
小坟头离宅子不远也不近。老妪当年说过,离太远了,不舍得;离得太近,犯忌讳。
在孤零零的坟头,陈平安上了三炷香,直到今天看了墓碑,才知道老嬷嬷的名字,不好也不坏的。
杨晃原本还有些担心陈平安,但是从头到尾,就像杨晃先前自己说的,都还好。
回了宅子,桌上还是白碗,不用酒杯。陈平安喝酒还是不快,跟杨晃都不是那种喜欢劝酒敬酒的,但是双方都没少喝,一般不喝酒的莺莺也坐在一旁,陪着他们喝了一碗。
陈平安一边小口喝着酒,一边与杨晃聊天拉家常,问了些昔年刘郡守和其子刘高华的事情。原来那位刘郡守在官场平步青云,先前都做到了彩衣国的户部尚书,如今已经告老还乡了。刘高华这家伙辛辛苦苦考了个同进士出身,但是后来仕途不顺,就干脆辞官,继续游山玩水,等到一打仗,反而靠着祖荫主动为官,去了彩衣国兵部任职,后来更是去了大骊陪都的六部衙门任职,官不大,但是按照惯例,一个大骊朝廷的六品官就等于藩属国的三品大员了。刘老尚书前些年一直想着刘高华回彩衣国朝廷任职,去户部先当个侍郎,不说什么报效故国,好歹捞个一门父子两尚书的官场美誉,只是刘高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