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电子书

首页 书库 全本 排行 记录
第54章 幽州(10) (2/3)

点击一下,解锁更多精彩小说

听闻,还不知道蓝家广散网呢!

谢家在幽州根基深,无论是官府还是外面的商号,都有不少谢家子弟。从府衙中听到谢家子弟的谈论,管中窥豹,看来谢家人并不赞同。

谢家牢牢把握着上层社会的资源,如今蓝家人插手,寒门子弟有了机会力争上游,就是分走了谢家人的资源。谢家人会不会有所动作呢?

狄和正欲离开,听见观澜苑门前的两个店员却喊道:“请排队,大家拿着牌号,因为最近人数太多,里头坐不下。拿到号牌的方可进入看书半日。”

众人赶紧排队,幸好现在还早,来的人都拿到了号牌。

稍微来晚的人被告知上午不能入内看书,不过他们拿到了下午看书的号牌,只好悻悻而回。

来得更晚的书生,被告知今天不能入内看书,皆失望不已。他们暗暗下决心,明天要早一些过来排队。

平阳府如今都知道了格物书坊要出月刊,不过众人都在观望的阶段。也有的书生想要跃跃欲试投稿,一来可以扬名,二来可以挣取一些稿费度日。

格物书坊卖的书还是寥寥无几,卖得最多却是文房四宝,到了月底结算,勉强给几个员工发了月钱。而蓝荣转和蓝荣转的工钱都发不出来,这两兄弟一开始干劲十足,又经常听到书生夸奖格物书坊,这精神粮食的确慢慢的。可干了一个月,连钱都拿不到手,有点难受了。虽然他们也不看中这一两银子的月钱……可是心中总不得劲啊!

这个消息不知道怎么传了出去,各方反应不一。

杨益正将此事告知肖元茂,肖元茂不以为意:“那蓝老太太能够想出这个主意,可见是胸中有丘壑之人。她必定有妙招。”蓝家哪怕有再多家产,也不可能一直亏本下去。况且听说蓝家在京城已经散尽家产,恐怕银钱不会太多了。

杨益说道:“蓝家正在为《格物月刊》征稿,除非这月刊大卖,否则这成本难以下去。”

肖元茂看着弟子,突然笑了笑:“我和陶大人准备投稿,你学明经已经很好,不如将心得传给他人吧!”

杨益一怔,师父这是要他也投稿?

等到弟子离去,肖长山慢悠悠地给倒了一杯茶,感觉到室内温暖如春。

目前只有他的书房和卧室先改动。工匠们还在赶工帮其他夫子改动地板。

如今他都不想离开书房了,太舒服了!

就冲着地炕和火炕,蓝家这一冬救活多少人啊!

以往慈幼局那边,冬天总有一些老幼熬不过去,希望今年有所好转。

听说做地炕和火炕不难,哪怕不是做木工和造房的师傅,多做了几次就能上手。又有很多人可以靠做这个来挣钱养家了。

泰安国的科举明经科较容易,进士科较难,习俗便重视进士而轻明经。故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师父这是要他写给未入仕的书生看。

肖元茂也是有考量的,杨益学识虽丰,却是举人身份。写明经类的文章是最好的。只要杨益的稿子刊登了,他再写稿子,接下来书院的其他人就会跟风投稿,起码《格物月刊》就撑起了一半。

此事对蓝家有益,对书院也有益。学子们争相投稿,必要会潜心钻研学术。

只要《格物月刊》做得好,他就会想办法让它销售到其他州县去,不仅让明德书院名声大噪,还能吸引其他优秀的学子。虽然最后这些学子会回到自己的州县去参加科举,不能算是幽州的业绩。可是一旦这些人考上了科举,就贴了幽州明德书院的标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