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一下,解锁更多精彩小说
丁伟的判断无比正确,以三个纵队 4个榴弹炮团压在通辽地区,遏制了国军向西进攻的想法。
北部则是两个纵队3个暂编师的兵力,守备在长春一线。
这里虽不属于北满军区,却也是他丁伟的掌握之地。
满洲民主联军溃败到长春周边,司令部暂时退到了舒兰,内部人心惶惶,俨然形成了一股不好的风气。
整个满洲联军是东拼西凑起来的,并不是老班底。
离开战场七年的老师长,还能有多少威慑力?
来到东北后,没有任何一支铁杆部队。
不少人对他满是怨言。喝多了洋墨水,适应不了国内情况。
大家都是人,都有各自的情感。看着昔日作战的战友死在战场,情绪很可能爆发。
出关部队以鲁区的六个师为主,剩下的有大黄的新四军第三师,以及冀热辽军区的部分队伍。
番号混乱,部队复杂,指挥起来难度较大。
种种事情压下来,有人建议,还是让丁伟出面主持局势合适。
其手上的纵队已形成了主要战斗力,完全可以撑起正面战场。
后方交给二线部队,发展群众,搞好根据地。
当前不是埋怨发牢骚的时候,关外的局势紧张,关内也不好过。
山城彻底迁移到金陵,娘希匹有心在六月份发起全面的进攻。
他的左膀右臂已经做了规划,称3个月就能结束战斗。
东北的攻势顺利,稳住战线,避免大规模的战斗。还是要先解决关内,再一口气解决关外。
提出了关外小打,关内大打的作战计划。
这让国军的攻势一顿,双方重新进入对峙状态,给了彼此发育休整的机会。
丁伟可太高兴了,凭借着威望,手段,迅速的整合了大量的溃兵。
这些人当中,既有老八路,也有新八路。
所谓的新八路,就是从地方招收的民兵,以及整编进来的伪军。
良莠不齐,需要整编训练。
需要打乱了重来,决心把手上的队伍重新整编,去除以前的各种番号,统一编成纵队。
满洲联军下编成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纵队。
为什么没有第五纵队,似乎成了很多人的共识,觉得这个数字不吉利。
他手上的9万兵力,统一划分到五个纵队内管辖。
全盛时期二十多万兵力,连续的作战失利,既有损失,也有叛变。
当然还有丁伟这个老六,趁机搂走了不少人。
丁伟的五个纵队,颇有些出工不出力的感觉,这一点大家都能感觉到。
可四平一战,不是丁伟不出力,实在是其他部队撑不起场面,打的太丢人。
留给纵队的机会不多了,北满、西满不用考虑了,基本被丁伟的部队把握住。
地方的土匪、伪军该收编的收编了,土改工作也执行的差不多了,堪称铁桶一片。
军政大权都在丁伟手上,该地区的兵工厂、化工、炼油厂等,也全力开动起来。
前边作战,不妨碍后方的正常耕种。
通辽、嫩江、松江地区,有大片平原地带,可提供足够的粮食。
剩下东满、南满两处,顶多整编30万兵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