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一下,解锁更多精彩小说
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彬寸和詹事府庶子、中允、赞善、谕德、洗马等官。数日后即派出谕德、侍讲出任这三处的新学政。但时而不久,局面有大变动,顺治十一年九月忽又有改“江南江北提督学院为提学道”
学院、学道之称、之别,在请初就已存在。上引之谕旨即说明了“提督学院”与“提学道”两称谓的存在:此前顺治九年颁直省儒学明伦堂卧碑丈中亦有句:“朝廷建立学校……设学院、学道、学官以教之。”这两件丈书联系起来,可见“提督学政”即是“学院”,“提调学政”则是“学道”。从“提督学政”、“提调学政”两称谓来看,他们所掌都是“学政”,学政一词既用以才旨管学之政,也用以指管学之官。“学政”最基本的职掌是:“掌直省学校生舯课黝险之事。以岁、科二试,巡历所属
府州,进诸生而捡丈艺,程品行,升其贤者能者,斥其不率槲。”真体说来,学政到任后,按临各府州县,举行岁考、科考,以考试选拔童生进学为生员即秀才,并对各等秀才如糜生、增生、附生进行考试甄别,确脯参加乡试者即考试举人者的资格,还对各府州县的学官如教授、学正、教谕、训导进行考察,或举荐,或留任,或致仕、究革。这些职责,提督学院或提学剐是一致的,并无区别。但如前所述,两者的任职资历和出身不同:前者多由词臣、科道(各科给事中和各道监察御史)出任,是学院后者则由部属、道、府以金事、副使之职出任学道。两者的地位饵同。如对教官即对各府州县学学官的考核,如该省学政是学道,则由布、按两司会同学道考核,开送督抚具题。如是学院,则由两司开送,由督抚、学院会同考核具题。学院具有与督抚并立的地位而学道则否。江南北原以御史督学,本有“学院”的地位。一年前金之俊以“人丈之会”为言,奏准以词臣督学,其意是更加重视江南北的人文地位。而这时却径直改江南北学政为提学道,与其他省相等。这似乎别有深意。在明请科举时代,乡、会二试为抡才之大典。请朝例乡试定于子午卯酉年之秋,俗称大比之年,中式者为举人。次年即戊辰丑未年春,举人进京会试,中式者经廷试而为进士,其看一甲三名即俗称状元、榜眼、探花者。会试由皇帝派部院大臣主持,乡试则由朝廷派员分赴侧为正副主考。而例学政在三年任期内行岁、科二试,选拔生童进学为秀才和对秀才进行甄别考核,为乡、会试提供主要的人才来源。顺治朝初年,会试之总裁和乡试之典试者,颇有以非科目出身者及以举人、拔贡出身的人充任的事例。顺治八年皇帝亲政后,规定了各直省典试者的任职资格比顺天、江南的正副主考,淅江、江西、福建、湖广的正主考,都差翰林官:后四省的副主考和山东省的正主考,差各科给事中;其它例差六部司官、中书、行人等,各有等差。这与顺治十年定直隶、江南均以词臣任学政是相应的,说明了看重江南人才之盛的地位。但顺治十四年七月丙午却降旨称:“江南在明亦直隶,蚺试皆用词臣。今既改省,以后着照淅江一体题差。”“照淅江一体题差”,意指正考官为椭而副考官应为给事中。江南由明之直隶改省已十余年,此时忽以业已改省为理由,试差降顺天一等,联系到两三年前江南之学差降为道职,似可以看出这时清廷中枢对江南士林的态度有了变低顺治十四年,顺天、江南乡试都因舞弊案而兴大狱,而江南乡试遭受的打击尤其惨酷,两主考、十八房考除一人已死外阱斩绞,妻子家产皆籍没人官:举子杖责、流放极边多人。这些,实际上是顺治后期满汊矛盾、南北矛盾相当尖锐、南方士人颇受打击的眦。学政而为道职,在体制上,时人认为有其弱点。它“既带按察司衔,俯不少屈于督抚,往往阿附迁就,不能自麒职。明万历初,谕督拥许侵提学职,恐正是有所为而发。但体制如此,必难有根本改进。康熙前期,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