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一下,解锁更多精彩小说
住了,一拍逍遥马,纵骑向城内奔驰而去。
大军在郑县只是稍作停留,便留下一队人马守城,余下的兵马继续向长安急行而去。
灞桥,关内第一名桥。曾因水灾被王莽改为“长存桥”,此时已恢复原名。
灞桥两岸,古柳婆娑,新柳披翠,风飘絮起,绿云垂野。春风春雨中,柳丝万缕,似烟似雾。
“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灞桥折柳”、“灞桥伤别”,历史上的灞桥是伤离别的象征,提起灞桥就会涌起一股淡淡的离愁。
虽然此刻的灞桥并非唐代之后的离别之地,但是站在柳絮纷飞的灞桥上,刘协却在思念一位已离别的佳人。
而他对面站立的,正是令他与佳人离别的仇人。
石砌的灞桥已被从中拆断,隔了五六米。刘协和李儒分别站在断桥的两端,隔河相望。
刘协的身后跟着王越和李逸飞以及几个飞龙卫。李儒身后也站着一员羌人装扮的偏将和一群侍卫。
所谓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此刻的刘协却感到非常的冷静。
对面的李儒相比昔日在京中的时候消瘦了很多,以前圆圆的双下巴变得尖削了,脸色微带苍白,眼神也没往日那般神采飞扬了。
李儒在马上一作揖道:“陛下,别来无恙?”
刘协冷冷的笑道:“托你的福,朕很好。”
李儒细细的在他脸上看了一遍,一副痛惜的样子,喟然叹道:“陛下瘦了,朝中大将如云,行军打仗之事,交给他们就好了,何必御驾亲征,劳累龙体。”
刘协神色不变,依旧冷笑道:“朕若不亲自来,要是他们不小心杀了你怎么办,岂不是让朕痛悔终生?”
李儒神情一懵,随即笑道:“陛下竟然如此关心臣的安危,老臣不胜感激。”
刘协爆发出一阵哈哈大笑,笑了许久才冷然说道:“你若死了,朕就得派人刨坟挖尸,但是纵然将你碎尸万段,听不到你的哀叫,岂不是很无趣?”
他说这话的时候语气冷若寒冰,令李儒不觉心头涌现出一股寒意,强笑道:“陛下,冤仇宜解不宜结,不如老臣与陛下谈个协定,就此化干戈为玉帛,使生灵免遭涂炭。”
刘协脸色一愣,哦了一声,说道:“不妨说来听听。”
李儒精神一振,立即口若悬河、侃侃而谈起来:“如今陛下与西凉拼死大战,生灵涂炭,死伤惨重。倘若就此拼下去,无论输赢都将对陛下不利。陛下离开京城半年,朝中党人早已蠢蠢欲动,迟则生变。自黄巾之乱后,地方官员纷纷趁机拥兵自重,意图不轨,陛下若执意在此与我等血战,我凉国尚有十五万大军,兵力胜过陛下两倍有余,即便陛下能胜也是惨胜,必将严重损兵折将,日后何以威震地方群雄,安定天下?”
说到这里他看了一下刘协的脸色,见刘协果然微闭双目一副若有所思的神色,不禁大喜,继续说道:“不如,我等就此罢兵,以潼关为界,潼关以西为我凉国地界,潼关以东为大汉地界。我凉国愿俯首称臣,尊大汉为天朝上国,年年纳贡,凉帝改称凉王,对陛下行臣子之礼。如此既全了大汉的威严,又保存了朝廷的兵力,还请陛下三思。”
说完便目不转睛的望着刘协,等待着刘协的回道。
刘协一直微闭着眼睛,等了许久才睁开双眼,如梦初醒般的问道:“你说完了?”
李儒不禁气结,强忍着怒气恭声道:“回陛下,臣说完了。”
刘协又眯缝起眼睛,脸上露出奇怪的笑容,不无鄙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