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电子书

首页 书库 全本 排行 记录
第七章 EDC蜀中分部团灭 (1/3)

点击一下,解锁更多精彩小说

蜀州大学的清晨被粘稠的暑气包裹着。蝉鸣撕扯着凝滞的空气,声嘶力竭,像某种绝望的警报。生物研究院主楼306阶梯教室,顶部的日光灯管发出稳定而略显苍白的嗡鸣,冷气奋力对抗着窗外涌入的热浪。空气中弥漫着粉笔灰、旧书页和陈旧木制课桌的混合气味。

裴凡生站在讲台上,身形挺拔如一株峭壁孤松。他穿着熨帖的浅灰色牛津纺衬衫,袖口一丝不苟地挽至小臂,露出线条紧实的手腕。鼻梁上的无框眼镜反射着PPT投影的光,遮住了眼底深处那挥之不去的疲惫与冰冷。投影幕布上,复杂的分子结构式和地质剖面图交错呈现,标题是:《地质微生物在极端压力环境下的适应性进化机制》。

“极端压力,”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穿透整个教室,带着一种近乎金属质感的冷静,“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高压、高温或低温。它同样包括化学毒害、辐射、甚至是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由特殊地质构造或能量场畸变引发的…非标环境应力(Non-standard Environmental Stress, NES)。”

粉笔在他指间发出轻微的摩擦声,流畅地在黑板上勾勒出几个关键点:

高压诱导蛋白质折叠变构: 深海或深部地壳微生物的膜蛋白常拥有独特的疏水核心结构域,能在数千个大气压下维持通道活性。其关键在于特定氨基酸序列形成的“压力门控铰链区”。

辐射损伤的分子修复网络: 高能粒子(如深部岩石自然辐射)可造成DNA双链断裂。嗜辐射微生物进化出高效的RecA蛋白同源重组修复通路,辅以特殊的错配修复酶(如MutS超家族变体)进行精准校正。

非标应力(NES)的适应性响应假说: 面对未知能量场畸变(如特定频率的谐振波、局部强引力梯度或量子隧穿效应增强区域),微生物可能通过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触发保守的“生存核心基因”表达,牺牲部分个体以维持群体在混沌环境中的信息稳定性。其分子开关或为古老的CRISPR-Cas相关前体系统。

粉笔灰簌簌落下。裴凡生的目光扫过台下几十张年轻而专注的面孔。他的思维却不受控制地滑向那片被厚重合金隔绝的地狱深渊。屏幕上那些冰冷的公式和数据,此刻在他眼中扭曲变形,化作地渊深处钻探坑里那团暗红色、搏动着的巨大肉核——EDC-079 “旧食”。分子级的吞噬与分解?极端环境适应?这些课堂上严谨的学术术语,在“旧食”那能瞬间将岩石融化为泥浆并吞噬殆尽的恐怖能力面前,显得如此苍白可笑。

“裴教授,”一个坐在前排、戴着黑框眼镜的男生举手,带着探究的意味,“您刚才提到‘非标环境应力’下的群体牺牲策略。在已知的极端微生物中,是否存在…类似‘献祭’的明确分子证据?还是仅为理论模型?”

问题精准地戳中了裴凡生思维断裂的边缘。献祭?牺牲?这个词像一把冰冷的钥匙,瞬间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屏幕上冰冷的“失联名单:总计23人”;被粘液洪流吞噬前,那名队员拼死砸出的等离子切割枪枪管与触手根部接触时发出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呲呲”声;王飞翔将自己拖离危险区时,肩甲上被腐蚀性破片撕裂的豁口…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在黑板边缘敲击了一下,发出轻微的“嗒”声,动作极其自然,仿佛只是在整理思绪。镜片后的目光沉静依旧。

“很好的问题。”他的声音没有丝毫波澜,“目前尚无直接观测到‘献祭’行为的分子证据。其核心在于‘生存核心基因’的激活阈值和表达调控网络。这涉及群体内个体间的信息素梯度传递和受体蛋白的协同变构。一个可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