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一下,解锁更多精彩小说
r/> 但在这一时空,由于历史被上万个穿越者——而且还是来自不同时期的——他有了提前得到这一加衔的机会。
赵祯略作思索,就点头肯定了才起的提议。
同时,他也将那份密奏递给小黄门,示意他拿给蔡齐翻阅。
蔡齐毕恭毕敬的接了过去,而后认真地读了起来。许久方才听赵祯继续说道:“接下来,我们议一议李宁的恩赏。”
“陛下。”蔡齐第一个站了出来,手捧那份密奏说,“醇之似乎认为,李宁年少轻狂,应加以磨练才是。而且,他好像没有户籍,并非我皇宋人氏。”
“没户籍?”一旁的三司使程琳故作纳闷的调侃起来,“难不成,他还是北朝细作不成?”
“不无可能。”
“哈哈哈。子思(蔡齐字)过滤了。也许那李宁也是光幕里走出来的,要不然怎会对贼军如此了解。”
程琳的又一猜想,直接把皇帝赵祯给吓了一跳。
蔡齐不愿这厮胡搅蛮缠,因此故作正义凛然的高声反驳道:“未必吧。那李宁一开始也听不懂贼军的话。”
皇帝似乎也听出点味来。
他不喜欢程琳,但又不觉得此事需要担心。故而表态说:“这不是重点。只要他心向大宋就行了。”
“说的对!”李咨终于找了发言的机会
赵祯也附和道:“朕看他的观点,颇有为我大宋谋划之意。若是北朝细作,且不说会否去福建刺探,如此重要的谋划,想来是不会说与我辈听的。”
“陛下英明!”众臣一边倒的称赞道。
然而蔡齐却忧虑道:“醇之的意见,恐怕不是没道理的。”
“唉——这个朕有数。”
赵祯真不愧是个颇有人情味的皇帝。
他既肯定了李宁的功劳,也不愿用自己的意志剥夺庞籍的思想自由。
因此最终敲定的决定竟然是:由庞籍自行决定李宁的官职,同时皇帝亲笔手书慰问信一封,鼓励,实际上是拉拢李宁。
这是标准意义的殊恩及远臣,毋庸置疑的彰显出了皇帝赵祯対李宁的器重——蔡齐、李咨和三司使程琳都如是想到。
不过,这个念头只持续了短短的时间,因为他们还有一项重要的议题要讨论。
福建路,要不要设置安抚使。如果设置的话,用谁最合适?
“陛下。”李咨典章枢机,自然第一个站出来发言,“我朝最大的敌人,毫无疑问仍是北朝契丹。福建路远在东南,绝无设立安抚使之必要。况且,赵元昊那厮蠢蠢欲动,我朝用兵之处,恐在陕西,不在福建。”
此处的赵元昊,实际上是李元昊。但宋朝赐他国姓,叫起来自然是赵元昊。
至于李咨所说的蠢蠢欲动,说的是李元昊创制西夏文字,虽然是以汉字笔画为基础的文字,但形式上已经有很大不同。
自秦始皇横扫六合以来,文字统一作为文化认同的基础就倍受统治者重视。别创文字、别立官署,几乎就是明确的反叛信号
所以,大宋朝廷的有识之士们,早对李元昊的行为有所预料。至于无识之士们,那就……
当然,李咨并不是有识之士。他之所以会注意到西夏的情况,跟他最近结交的一位先生有关。
只可惜那位先生不在身边,否则他就不会说出这样一番话来。
果然,蔡齐立刻站出来反驳道:“陛下,醇之发回来的奏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