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电子书

首页 书库 全本 排行 记录
第五十三章 鉴宝 (2/3)

点击一下,解锁更多精彩小说

有一个是夏商周时期的青铜角(jiǎ),和爵杯极像,还有一个是红釉地画珐琅梅花山石玉壶春瓶。

林阳有些奇怪,对彭义勇问道:“不是前三名吗?怎么选出了四样东西?”

“别急,肯定有拿不准的,等他们出定论。”彭义勇也有些搞不清楚怎么回事,只能这样给他解释。

林阳点点头,于是把目光再次投上了专家台,一个应该是主持人的男人说道:“不知道咱们专家团为何选出了四样宝贝呢?咱们这是前三名争夺战啊。赵老师,您能解释一下吗?”

坐在专家太最边缘的一个瘦老头接过话筒说道:“之所以选出了四样东西,这其中有一样是仿品,但其高超的技术和现存的价值,已经可以和真品相媲美了,所以我们选出了四样宝贝。”

这老头一番话顿时让观众席沸腾了,林阳更是诧异,这假东西竟然能够和真货等值了?这是出自何人之手?

“哦?看来赵老师对这东西很是看重嘛,不知道是哪一件呢?”主持人再次问道。

姓赵那瘦老头旁边的一个长胡须老头说道:“这个暂时不能说,等评定完之后咱们再详细解释。”

“既然李老师这样说了,那咱们就请各位老师开始评定这四件宝贝吧。”主持人说完做了一个邀请的手势。

趁着简短的时间里彭义勇将台上的四位专家给林阳简单的介绍了一下。

最边上的那个瘦老头叫赵建军,是江河大学考古学系的教授,擅长瓷器评鉴。

坐在他旁边的那长胡子老头叫李善堂,是专门从燕京请过来的专家,擅长青铜器的鉴赏,据说和李家有些关系,具体不是很清楚。

坐在他旁边的是温八道,这个不用多介绍。

然后是一个圆滚滚的大胖子,叫易清水,也是燕京来的一位大师,精通陶器和字画,据说是潘家园的金牌鉴宝师。

听完后林阳点点头,这四个人没有一个是等闲之辈啊,看来这江河市政府也是下了大本了。

最先评鉴的是那封书信,据说是郑板桥晚年写给一位友人的,里面的内容且不评论,只不过都是一些琐碎的事件而已,无非就是多年不见,甚是想念等等。

这封书信的价值不在于其研究价值,而是郑板桥的亲笔。

众所周知,郑板桥擅长的是作画,尤其是一手竹子画的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甚至于民间有传说他画的竹子足够迷惑鸟儿为之向往。

但其实不然,郑板桥先生不仅对诗、画擅长,他还擅长书法,以至于很多藏友都称赞他的书法才为第一。

他的书法在现代号称“山谷体”,这个形容概括了板桥先生以画法强势渗透到书法的技巧和特点。

不过他还有一个另类的特点,就是书法中的生僻字、别字。为此他还收到了清代学者的批评,不过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到的也是赞同板桥先生的特立独行。

当然,这个算是一种名人效应,如果是在现代,恐怕就要被无数网友们骂了。

根据上述特点,在这封书信里几乎全都被他占着了,再根据那书信的字迹年代判定,这确实是不可多得的真迹。

但是收信那人是谁,这个不好评定,史书上也不可能将郑板桥的所有好友都记录下来,不过就是一个平头老百姓罢了。

林阳听完却在心里腹诽,估计郑板桥到死都不会想到,他的一封寄托情感的书信竟然被那家人传了这么多年成了一笔难得的财富,真不知道他是该高兴还是该难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