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一下,解锁更多精彩小说
派,表现派,而我要说的,就是体验派,也是我最清楚的一种。”
“体验派对表演的要求就是:从自我出发,生活在角色的情境里。体验派是在华夏被误读最多的一个表演学派,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对体验派的理解基本都是错误的。这里有非常复杂的历史原因,我不细说了,就直接给大家说说这些误解是啥。”
“首先就是不承认“从自我出发”。请注意,只有“自我”能完成真正的体验,即“真听、真看、真感觉”。如果你已在模仿一个臆想出的形象,或把自己套入一个与你的生活常态不同的表演的状态下,那是无法完成真实体验的。那么“从自我出发”与成为角色是否矛盾呢?不矛盾,因为你得生活在角色的情境里。”
“举个例子,如果年轻人演一个老头,用体验派的方法不是去模仿老头,而是让自己去相信老头的情境发生在了自己身上,比如去相信自己关节不好、眼镜看不清、耳朵听不清……自己还是自己,只是情境变了。那么“从自我出发”不就是本色演出吗?是否没有技术含量呢?错了,从自我出发是最难的。首先就要求暴露自我或许不想为人知的性格。比如体验派直男去演同性恋,他不能把自己伪装成别人去模仿,而只能把自己内心中哪怕只有一点点对男人的好感拿出来给角色,真的用自己同性恋的那一面来示人。其次要求相信情境,比如将一把假枪当成真的死亡威胁来相信,要求在情境中能下意识地反应,而不是设计好的表演,这种相信可比设计难得多。最后还必须做许多功课才能让角色的情境丰满,让一个虚构的情境如同生活一样丰满,其中需要填充的内容量是相当惊人的。”
“那么“从自我出发”是否意味着一个演员只能塑造一种性格的角色呢?不是的。因为人的性格是多面的,是一个大集合;而剧作家笔下的人物不可能像一个活人一样性格丰富,所以是一个小集合。一个大集合可以套住许多不同的小集合。也就是说一个演员可以一辈子本色演出,而又演出了许多不同的角色。所以体验派从自我奔向角色的过程先得做减法——将自我大集合中不符合角色小集合的部分去掉,尽量让两个集合重合,即是自我又是角色;而不是做加法,去添加一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