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一下,解锁更多精彩小说
再加上“拜揖”、“不才”、“愚男”、“特请”这样之言语,更显得红孩儿对于牛魔王为父的尊重有礼。
此外,在红孩儿对于这个假父王有所怀疑之时,也不忘礼节上敬重。
这妖王复转身到于里面,对行者当面又拜……妖王伏于地下道:“愚男一则请来奉献唐僧之肉,二来有句话儿上请。我前日闲行,驾祥光,直至九霄空内,忽逢着祖延道龄张先生。”
还有:妖王道:“父王把我八个字时常不离口论说,说我有同天不老之寿,怎么今日一旦忘了!岂有此理!必是假的!”
于是哏的一声,群妖枪刀簇拥,望行者没头没脸的札来。
这大圣使金箍棒架住了,现出本象,对妖精道:“贤郎,你却没理。那里儿子好打爷的?”
那妖王满面羞惭。不敢回视。行者化金光,走出他的洞府。小妖道:“大王,孙行者走了。”
妖王道:“罢罢罢!让他走了罢!我吃他这一场亏也!”
可见在在此段中,作者对这对父子的描绘更是体贴入微。
红孩儿在怀疑父王为假之时,还要礼数有加。
当孙悟空现出本相,红孩儿正准备迎战,却因为一句“儿打父亲”的戏言而显得十分窘迫羞惭,不敢回视,任孙悟空走掉。
此父子的见面,虽不为实,情却为真。这正体现出这对父子与众不同之处。
然而,父子关系在此真实与虚假场景的对比和反差,正是作者对牛魔王父子刻画的精湛之处。
如果说儒家的三纲五常对于仙界人间的束缚是无可厚非的,那么对于置身山野,毫无约束的妖王似乎是可以不管不顾的。
但作者并未让他们成为只会杀戮的禽兽,而是让他们在身为妖怪时具备人的情感伦理观念,从容地为这对父子添加了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流变的烙印。
这对父与子,并不具有一板一眼的礼教约束下的陈规架势,也没有子承父业、父为子荣,只是简简单单的情由心生,礼由心出,在真实情感的归属下体现儒家传统的纲常伦理。
作者让孙悟空伪做成父,正是从深层次上提升这对父子情理上的寓意。
由此可以推论,牛魔王这对父子关系,一定意义上体现出明代多种思想下传统的家庭观念和儒家纲常仍然是人心的皈依。
还有牛魔王与如意真仙。
众所周知,从古至今,中国兄弟之间的伦理在于长幼有序。
较父子和夫妻关系而言,兄弟之间的规矩较少,但作为弟弟对兄长尊重恭敬是必行的。
文中涉及牛魔王与如意真仙兄弟关系的情节甚少,并且如意真仙也没有与家族的其他人有任何交集。
他作为单独的人物在独立的情节中出现,并且只是作为女儿国遇难故事的次要人物。
只是在红孩儿被降成为善财童子之后,唐僧师徒误饮子母河之水而成胎气,孙悟空借如意真仙道观内的落胎泉水解胎气,由此暴露矛盾,两人恶战一场,从而前后关联,环环相扣。
从文中相关情节可以看出如意真仙是非常尊重牛魔王的。
这个人物虽然一无是处、自私卑鄙,但却因为家兄所来的一封书信得知侄儿被降,从而愿意为侄子舍身而战。
但从这点而言,如意真仙有着人之性情的,他尊重兄长牛魔王,更是表现出对侄儿的疼惜。
虽然情分深浅不可推算,可也算尽力而战。
总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