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一下,解锁更多精彩小说
飞艇,在有零风层的季节,载荷能力大概是没有零风层季节的16倍到25倍。”
十分令人心动的数据。
虽然在上面部署一个雷达可能还比较困难,但如果只是做通讯中继的话,应该是足够了。
“也就是说,这个零风层的出现是季节性的?”
常浩南挑了挑眉。
如果是这样的话,情况倒是会变得有些复杂。
工程人员还是比较喜欢稳定的现象。
“这就是他们准备研究的内容了,目前可以确定在琼省附近,北纬10°左右的区域内存在一个从5月末到9月初的稳定零风层,平均风速不超过5m/s,这个数据也是我做飞艇设计时候采用的标准,至于更具体的理论部分,他们倒是跟我说过什么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之类的东西,但实话说我完全没懂,你要是感兴趣,我可以把那边的联系方式给你。”
“我有……”
其实刚刚常浩南第一个想到的人是林国范,二人之前在做飞机结冰预测的时候合作的相当不错,并且对方也是气象学专家,应该比自己了解更多。
但这个项目是人家浙省大学那边还没做完的内容,学术界里面把别人正在做但还没公开发表的成果透露出去几乎是掘人祖坟的大忌讳,非常败坏名声。
所以他思索片刻,最后还是点了点头:
“行吧,那师兄你帮我联系一下他们,就说有一个关于应用层面的研究需要跟他们合作,京航大学和电科集团都会参与。”
虽然还没跟14所那边取得联系,但常浩南还是很笃定地把对方也一起拉了进来。
主要是这个年头,电科集团算是相对财大气粗的主,有了他们的名字吸引力会更大一些。
“何必我来联系,你给他们发一封电子邮件就可以了。”
方振指了指旁边的一台电脑。
就是之前常浩南在上面演算过机翼颤振模型的那台。
“实验室联网了?”
常浩南脱口而出,随后才觉得这个问题跟“致远星战况如何”好像有点像。
但是没办法,自从去年夏天开始参与八三工程到现在,他就没怎么在学校里呆过,对实验室的情况几乎可以说是一无所知。
“是啊,年初的事情。”
方振点点头,起身打开了旁边的那台电脑,还有旁边墙上挂着的猫,后者随之发出嘎吱嘎吱的拨号音:
“也不只是实验室,像教室、图书馆这些地方也都连上了,据说学校计划到明年给学生宿舍也通上网,不过都要按小时收费。”
90年代后半叶是华夏互联网发展极其迅速的一段时间。
1994年4月20日,华夏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但全国只有一条64k国际专线。
到1995年的时候,全国范围内也还只有京城、沪市、鹏城等极少数大城市接通了互联网,但直到瀛海威创立之前,仍然不存在普通用户。
而到1997年的时候,几乎所有大中城市就都已经有了互联网连接。
他半年多没关注,变化自然是翻天覆地。
常浩南起身坐到了那台连着网的电脑面前。
90年代这会,用路由器接两台及以上的电脑共享网络还属于违规行为,虽然有不少人偷着干,但是在实验室里大张旗鼓地搞肯定不行,所以其他人工位上面的电脑都是不能上网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