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一下,解锁更多精彩小说
把烟塞回烟盒里:
“小常同志,你全程参与了01号原型机的地面试车,我想问一下,你觉得这架飞机目前有没有进行长距离飞行转场的能力?”
后者低头沉吟了片刻:
“之前在地面试车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隐患都已经被排除,全机设计也经过了完整的验证,所以单说长距离飞行的话,我认为没有问题。”
然而还没等曹刚纯再次开口,他又继续补充道:
“但问题是,首先十号工程目前其实只有这么一架原型机,相关的其它辅助装备都还在研发过程中,要转场的话,麻烦恐怕会很多。”
“首先01号原型机现在连副油箱都没得用,考虑到降落时候还要留出一些燃料做备份,安全的转场距离恐怕不会超过1000公里,这个距离,往西是高原,al31fn的高高原起降能力还没验证过,往南往东,洪灾风险比蓉城还大,那就只能往西北,距离又非常极限,总不能让飞机降落到民航机场去。”
“其次,就算转场过去了,当地势必没有维护保障国产第三代战斗机的能力,连高品质航油供应都很困难,以后要怎么把飞机弄回蓉城,这又是个问题。”
“而且,如果132厂真的被洪水所破坏的话,那就算把原型机给保留下来,恐怕给我国航空工业造成的损失也不会小。”
显然,这是个两难的局面。
说到底,面对这种级别的天灾,本来就不可能有一种万全之策,只能从中选择一个风险相对较小的。
在接下来的将近半个小时时间里,众人提出了一个又一个想法,但总的来说都并不比杨宝树汇报上来的两种更加稳妥。
而常浩南始终并未开口。
实际上,在前几天刚从孙惠中口中得知那边的降水情况之后,常浩南就一直在思考能不能有什么解决对策。
防洪抗灾这种事,最有用的当然是水库。
其次是大型工程机械。
最好还有重型直升机。
但这些东西显然不可能在一两个星期之内整出来。
他开的是挂,不是魔法。
而在缺少这些装备的情况下,传统的防洪抗灾……
就只能是靠沙袋、石块和人墙来完成。
沙袋和石块用来阻挡水流,而人墙则是用来减缓上游洪峰的冲击力。
这是一套虽然效果很好但风险也极高的办法。
一个不慎就会被水冲走的人墙自不必说,就算是搬运石块和沙袋,也属于极高强度的体力活动。
要知道抢险救灾可不会只持续一两天。
长时间连续缺少休息的情况下,还要保证搬运速度,有不少人都因此而受到不可恢复的损伤,甚至失去生命。
这个基本原理即便在20多年后也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好在得益于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具体的操作手段倒是改进了很多。
经过一段时间的头脑风暴之后,常浩南终于想到了一种既可以缓解132厂内涝风险,又能够在抗洪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东西。
组合式防洪模块。
这个思路最早源自某些欧洲国家用的可装配式金属防洪墙。
不过那个东西一来成本高的吓人,二来组装起来非常繁琐,根本不可能在洪水来临的情况下及时安装到位,实际效果十分有限。
因此华夏这边在借鉴思路的同时,还进行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