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一下,解锁更多精彩小说
做什么?北凉边境那边可没有攻城战的机会。”
徐凤年似笑非笑道:“书籍秘籍,只要是书上有的东西,我想要,就应有尽有,唾手可得。但那些书上没有的,兴许只是琐碎小事,对我来说才是无价宝。再说了,这会儿不攻城,就不许我们三十万铁骑以后踏平北莽了?”
壮如熊罴的大戟宁峨眉身体一震。
徐凤年转头问道:“宁将军,靖安王府收下我让你送去的檀盒了?”
宁峨眉点头道:“已经收下。”
徐凤年望向城中遥远的靖安王府,喃喃道:“被你看破也无妨,世上与京城那位最不共戴天的,不正是你吗?”
有一座寺建寺千年以来,便正门永闭,不管是帝王将相前来,还是凡夫俗子烧香,都不曾开启过。
这座山寺走出了无数位得道高僧,最近一位最出名的,俗名杨太岁,是当今两朝帝师,将来极有可能是三朝。各朝各代记载在册的圆寂于寺中的高僧有三千余人,其中两百多人被封国师。起始从小乘禅法到止观禅,再到北魏朝三十六位肉身菩萨同时在山上开辟译场,佛光普照,再到八百年前证得无上佛果的禅宗祖师一叶渡海而来,传授大乘壁观,终成佛教祖庭。
近数百年来佛道相争,每十年与道门论辩高下,释门都由这座寺庙里的僧人去龙虎山坐而论道。但与道教祖庭的等级森严不同,这里没有太多规矩讲究,谁都可以上山,山上各处都去得。这里山高寺高碑高塔高佛法高,山高,却如寺庙名叫两禅一般马虎糊涂,始终没个名字。
这便是天下第一名刹两禅寺。
有人说这座寺庙之所以叫作两禅,是修自禅与他禅,即禅己和禅人。但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好像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官方说法,两禅寺也从未出言解释过。
山背面有一座塔林,为两禅寺历代高僧葬地,共计千余座,墓塔大小不一,各有雕刻题记,一眼望去如茂林。两禅寺本意并未将这当作禁地,只是信徒虔诚,不敢踏足,久而久之,就少有人来这里观摩。塔林边缘有一座千佛殿,墙面上绘有长达数百米的彩绘拳谱,殿内地面有一百零八个坑洼,据传是罗汉踩踏出的脚印,千人来看便有千种拳,故有“天下拳法出两禅”的美誉。
万佛殿东侧有一座小茅屋,常年住着个没名没分的白衣僧人,若不是那光头身披袈裟,怎么看都不像个僧人,这白衣中年僧人不仅喝酒吃肉,最过分的是他还娶了个媳妇!更有一个自小便在寺中长大的闺女!
怎么看都是劣迹斑斑的中年酒僧,除却生活不够检点,幸好并不与人交恶,只收了一个与他好脾气如出一辙的小徒弟,女儿生性活泼,喜欢在山里爬上爬下。寺里那个据说年岁最长的住持十分喜爱这娃娃,白衣僧人几次无意间闯祸,被戒律院里的古板高僧追着责罚,便让自家闺女去方丈室讨要几串葫芦解馋,老住持只要看着小闺女,也就立马消气了,百试不爽。这个看守塔林的中年和尚带出来的徒弟可不简单,小小年纪便当上了寺中讲僧,得以身披偏袒左肩的浅红袈裟,小和尚法号“一禅”,十分古怪,不过比起他师父的法号,就不显得奇特了。
风和日丽的好时分,可怜小和尚坐在茅屋前搓洗着一大盆师父师娘的衣物,唉声叹气。元宵节那天去山下看灯会,结果不小心就被东西拉去龙虎山,在天师府还与白莲先生说道了几句,幸好没被关门痛打一顿。可一回到寺里就遭殃,师娘确是懒散了些,这么多脏衣服都不清洗,堆在屋中也不嫌臭,非要等到自己回寺才罢休。而且溜出去玩分明是东西的主意,师父师娘见到东西还是那般慈祥,转头看我便换了面孔,吃饭时连碗里米饭都少了许多。唉,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