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一下,解锁更多精彩小说
出来之后,那股手握上亿资金的土豪气息荡然无存,重新回归土鳖状态……
如果全部选择当前最好的设备,一套由压片机、洗片机、胶片清洁机、配光机、接片机等设备组成的冲印车间,售价高达3000万美元!
电影真不愧是天底下最烧钱的行业之一……
……
10月20日,洛杉矶。
沈冲斜靠在一辆面包车的车厢上,看着站在环球影城门口,拿着麦克风做讲解的莉莉,用普通话问身边的一名中年男子:“周科长,你看这套设备如何?”
那男子剃着板寸头,穿着一套料子不错,但版型非常老的西装,他眯着眼睛,盯着莉莉对面男子肩上的摄影机,说道:“这套系统好像是专门为新闻采访设计的。”
“周科长不愧是技术高手,真是慧眼如炬。”沈冲笑着解释道:“这套系统名叫电子新闻采集系统,简称eng,美国现在大部分的电视台,新闻采访都用这个,号称电视新闻史上的革命性设备。”
“美国人的技术,确实很厉害。”周科长感叹了一句,说道:“我们中央电视台,用的还是八一厂淘汰的摄影器材,又重又不方便,基本不具备外出采访的能力,这套系统,只要一个小摄影机和一台录像机,轻便小巧,要是遇到突发新闻,提着就能跑,而且声音与画面同步记录,编辑起来也方便,很实用,真的很实用。”
“前段时间,我在北京见到王台长,听他说起。”沈冲轻描淡写的说道:“中央电视台器材紧缺,连胶片都要从北影厂化缘,是不是真的?”
周科长呵呵笑了两声,有点尴尬的说道:“国家现在不富裕,资源确实有点紧张。”
这时,一个留着齐耳短发,穿着有些土气的年轻女人小跑着走了过来,她神色兴奋的说道:“周科长,你也来试试这个机器,研究研究,看回去之后能不能仿制出来。”
“好。”周科长顺势点头,走了过去。
中美两国在元旦正式建交,邓公访美之后,两国民间交流迅速升温,这几个人,是中国电影电视技术代表团的成员,他们应美国电影电视工程师协会的要求,前来洛杉矶参加该协会的年会,进行友好访问的。(注2)
沈冲在离开北京之前,从电影局获悉了这个代表团的行程,所以特意在洛杉矶多呆了一天,招待他们。
这时候内地还没什么**现象,能代表国家出来访问的,无一不是具有真材实料的牛人,代表团的团员,都是中国当前电影行业里最顶尖的技术人才,虽然因为动乱和技术封锁的缘故,水平或许不是世界一流的,但他们年纪都不大,未来发展空间很高――无论是行政上,或者是技术上。
周科长名叫周纯荣,是中央电视台的技术骨干,中央电视台是1978年由北京电视台改组而成的,人才器材都很紧缺,可谓一穷二白。
沈冲弄来的这套电子新闻采集系统,就是为中央电视台准备的。
电视台是一个电影帝国必须具备的战略资源,而在内地,绝无可能存在私人电视台,所以沈冲只能打香港的电视台主意,不过香港文化和自然资源有限,撑不起沈冲需要的内容,以后必然会经常去内地制作节目,要是此时雪中送炭,和中央电视台搞好关系,日后好处多多。
叫走周科长的这位女子,名叫凌婉君,是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的研究员,二十三四岁的样子,是代表团里最年轻的一个,英语很流利,这在内地,是稀缺人才。
“凌小姐,感觉洛杉矶怎么样?”
“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