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一下,解锁更多精彩小说
天心来复,那如何止呀?不知道 止 了怎办?”
“通过 修身 来 止。”
风昊天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两人一问一回答,出奇的和谐,出奇的自然。
“之前有书记载一种说法, 学之止 是止于 圣王,而又有书,大学之言 的 学之止 ,是 止于至善,这两个有何不同捏?”
“这个区别在人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是说的 ‘止’ 出发,止于圣王,自然,另一个所强调的帝王就是必须的,而止于至善呢,则未必需要一个 ‘圣王’ ,只要我做到 善 就可以了。”
“这样的话,那止于圣王的是何出发点咧?”
“正是因为‘ 大学’ 不同于 那位所言的 ‘ 学’ ,所以才会有最后 ‘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 的结论。”
“先生,像这类的情景,还有其他的来解释么?”
“嗯,格物至知,说这个的时候一定不能忘记 大学 的 知止 ,如一些人间的自认为智者的,我曾经看到过他们的解说,脱离了‘ 大学’ 对‘知止’ 的强调,理解 格物致知 已经大谬了。”
“这个也要注意区分‘学’ ,致知而后知止,其核心目的在哪里这个问题?”
“你所说的这个他的 ‘学’ 是无需外求的,只扩展其良知良能即可,知止有两说,一个是知止,就是清理归零,觉悟到能知;一个是知道目标,止其当止。”
这些问题,本来依灵是有些不讨厌的,不过,想了想,这里毕竟是人间,而人间的人来这里,一是所为功法,二有可能就是治世之道,虽然她问的不见得是多么高深的道理,也希望先生的讲解能够多开启些人间的灵智吧。
“知止这两个说法都是出于一个人一个派别吗?还是出于不同人?”
“荀子的 ‘学’ 承 中庸 博闻明辨 ,不是仅仅扩展其良知良能能解决的,归因那佛家读大学,多用前说;世间后来也用前说。但很多时候,原文更注重后说。”
依灵抿了嘴笑道: “先生,这就是我问的重要原因,希望剔除被其他家后来的解释,而根据原有解释来探寻格物致知。”
“这个,无论是中庸的‘ 学’ ,还是 另一家的 ‘学’ ,都没有明确提出 ‘学之止’ 的问题。”
学之止 问题的提出是荀子提出的学也者,固学止之也。这是荀子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这个说法,在荀子之前是么有的,那荀子提出学之至,是为了应对孔孟还是根据自身的逻辑发展出来的?这个依灵记得前世的时候,他们的老师曾经提及过这个方面的,当时说是不是应对孔,也不是应对孟,而是应对的 庄子。
没想到,这一世的文化传承,虽然有些已经合拢,但是,大体的形式还是和那个界面大同小异的,所以,依灵也在提及这些问题的时候,不算很陌生,甚至是有些隐隐约约的熟悉感。
“学也者,故学止之也。所以才有了天、人相分,天人不相与。”
“也就是说,抽掉了‘ 明道德必先明 天’ 这个观点的基础,有了天、人相分,天、人不相与 ,人才在学理上再次凸显出来,而不至于 弊于天而不知人。”
“嗯,对,是这样。”风昊天说着,从盘子里拿了一颗草莓,像是奖励一样的放到她的掌心,眉微微一挑。
依灵眯了眼睛笑,接着直接问道:“先生,如何开悟见性?”
“所谓开悟见性,可开通天眼,世间真假清晨分明,如梦方醒,茅塞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