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电子书

首页 书库 全本 排行 记录
第69章 走向成熟的中国文明 (6/9)

点击一下,解锁更多精彩小说

称呼自己为Tuki,这都是阿史那遗风的功劳。在古越语中,阿是尊称的前冠语,史shi

she指黄牛,有大力士、吃苦耐劳的意思;那

a指田地、土地,有地主和领主的意思,阿史那的意思是“尊贵的大力士领主”。

在南北朝、隋唐时期突厥人成为中国西域及北方草原的霸主,建立唐朝的李家军就是突厥入主中原的势力之一。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也许就是前秦失败后迁徙到中亚氐族人的后裔,李白出生于中亚楚河边上的碎叶城,李白11岁时跟随叔父从中亚回到四川绵州昌隆县青莲乡(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镇)定居,江油地处松潘高原南边,从古至今这里都是氐族人故土,如果李白一家人不是氐族后裔,他们不可能从遥远的中东回到这里定居和发展。由此可见,当时中华文化和汉文化在中亚地区多么繁荣昌盛,否则中亚地区不可能诞生李白这样精通中华文化和汉文化的伟大诗人和文学巨匠。

中国北方地区全面进入军阀割据的混战局面后,东晋王朝也被魏晋门阀士族势力灭国了,随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的大分裂时期。

南北朝(420年~589年 是南朝和北朝的统称。南北朝时期中国南方和北方处于分裂状态,自东晋十六国至隋朝,始于420年刘裕建立南朝宋,止于589年隋灭南朝陈。

南朝(420-589)承自东晋,有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四朝,均以建康(今江苏南京)为都。

北朝(439-581)承自十六国,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北周灭北齐。

在这169年的大分裂中,由于华夏族和汉族南迁,南朝一直中华正统自居,这个阶段也养成了具有中国南方特色的中华文化,中国南方成为华夏文化和汉文化的主要继承者。

此时,北方胡人经过一两百年中华文化的熏陶,以及胡汉通婚,中国北方也形成具有中华文化特征,融合胡人文化及习俗的新文化形式,由于胡人大多数出身劳动阶层,不是贵族、门阀士族,因此胡人社会比较平等和务实,他们在用人上“唯才是举”,因此,胡人的朝廷有很多能人义士、贤达才俊,办事更有成效;他们只办非常实用的事情,因此他们更能够创造及积累财富和实力,他们不看面子和排场,反对铺张浪费。北方政权的这些文化和制度上的优点,为日后北朝战胜南朝奠定基础。

在南北朝169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长江以南地区第一次全面而深刻受到中原帝王统治文化的熏陶,南方开始形成门阀士族阶层,读书为官,服务朝廷,追求功名开始在南方蔚然成风。但是在北方正好相反,由于中原地区是秦朝、汉朝和晋朝等历朝历代的统治核心,帝王文化浓重,门阀士族渗透全社会,任何一个长期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人都有深厚门阀士族背景,而胡人等民众多为刚才外地迁来,如果在朝廷、官府和军队的用人上仍然按照门第、阀阅等方式来选拔人才,势必导致很多外来人被排除,失去服务朝廷的资格和机会。为了更好选拔和启用人才,北朝打破门阀士族对教育和培养人才事业的垄断,在全社会推行官学及私塾相结合全面教育,并由朝廷建立人才选举考试和选拔的标准、制度和机构,保证了国家人才培养和选拔公正、平等、高效和顺畅。到北周时,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以及人才的选拔、录用、考核、升降和任免等人事制度已经建设完备。这些制度及办事机构建立,为北朝储备人才、提高社会公正及平等,提高朝廷的办事效率和清正廉洁起到关键性作用,为北朝战胜南朝,承担统一天下使命奠定了基础。

公元581年,隋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