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一下,解锁更多精彩小说
最关键的是要普查一下人口。如今天下合并,没了诸侯国的分封制,一切都要重新来过。这件事情对于已学有小成的张老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他本来打算好要做一个纵横家,结果却不分封,改为郡县,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这让他无处可说。
读过书,他被推荐当上了什长,这时候他十四岁。每天都有数不清的家长里短等着他去处理,邻居之间总会因为一点事情吵得不可开交。这时候,他已经无暇顾上读书,已经身披农装,扛起锄头,和着一堆大老爷们儿下地干活。起早贪黑,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天黑尽了才听见他归家的声响。每天晚上是他仅有的读书时间,然而油灯的昂贵又让他不得不缩短读书时间。家里父母告诉他,他已经学有所成,当上了什长。按理说,他应该踏踏实实地做好这个官,让自己在村里建立起威信。等丰收的时候,顺带地送一些给里长,里长再向亭长一推荐,或许他也能当上个里长。他不这样想,他更愿意潜心学习,钻研儒术。他现在越来越羡慕起孔子来。孔子周游列国,不仅传播了伟大的仁义思想,还亲历了各国风光,增添了见识。他多想像孔子那样,带着信仰周游自己的祖国,为黎民百姓带去知识和信仰。当上这个什长,那两个伍长一会儿来报告,一会儿又来报告。似乎他们的职务只是跑腿,村里他管辖的十户,一有事情,伍长从来不管,只是跑来找他,甚至连发生什么事他们两个都不知道。后来他算明白了,这两个伍长分明就是来滥竽充数。他们两个过得还很滋润,每天都受着农户们的招待,而他却从未有过这样的待遇。他更像是个仆人,一有事,他们就把他吆喝过去。事没了,又把他赶走。他也学着这两人,一出事就跑去里长那里,让他来解决。结果里长将他批评一通,说他自己一天要管理这么多的事情,哪能只专注他那里的一户人家?他又学着里长,伍长一有事情来找他,他就说他管着十来户,哪有功夫只专注一家?两个伍长一听就摆谱,说他自以为是,才多大个官儿?就摆架子。他一听,又不是滋味,搞得他好像皇帝一样,皇帝还上朝呢!没办法,只算是小插曲,依旧回归到之前那个样子。
说到皇帝,前段时间他去乡里开会的时候得知,皇帝去海上,听说什么长生不老药,遣数千个童男女去求。后来风太大,又给吹了回来。所有人都在议论,要是他们也能去求个长生不老药就好了。有个什长说,那长生不老药是皇帝才能享用的,他们这些个小人物,还不够格儿。那边一个什长接他的话说,只要认认真真地给皇帝办事,或许皇帝他老人家还会赐他们一两粒也不一定。到时他们拿来熬锅汤,每人都来它一口。这边又说,可能吗?有那好事儿,不都给了那些王公贵族吗?就我所知,李丞相肯定是第一个被赏赐的。又有人接了他的话,话题逐渐偏离轨道。张老多次插嘴,想要把话题带回到村里的问题上面,却总被其他人无视。他心里好笑,几千个童男女,要是让这些孩子接受他们儒家的教育,学习仁政的思想,长大以后肯定是股肱之臣。现在却要他们去海上求什么莫须有的长生不老药,不是白白残害了这数千条生命吗!其实从这个时候,他就对这个始皇帝感到忿忿。奈何他本是一个忠于国家的人,他心里只是期盼着赶紧出一个明君来治世。
自十四岁当上什长,到二十一岁这七年的时间里,他不断给周围村子的儿童教学。除了什长,他还得到先生这一称呼,成了名噪一时的儒生,让他风光不已。这年始皇帝大寿,置酒咸阳宫,他被推荐成博士,赴宴朝拜祝寿。宴会期间,他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往他只是一个人在十里八村来回奔波,终究是没有出过远门。而周围除了不识字的村民,就是不看书的官员。各村的农户一般也不愿意让自家孩子去读书认字,毕竟生孩子的目的是壮大家里的劳动力。他只能苦苦相劝,以自己为例,读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完)